你(以及你的朋友們)正流行什么樣的生活?穿性冷淡風格的衣服,熱衷跑步和節(jié)食,不再想著約人吃飯聊天而是整天抱著手機,不穿高跟鞋。別說派對,我們根本不社交。單身的朋友呢?每天在家烘焙、養(yǎng)貓、種花……時刻叫囂著要睡男明星,但只是調(diào)侃,一點兒真實的欲望都沒有;最愛的反而是霍建華、靳東這些“老干部”,或者鹿晗、TFBOYS這些“中性美”!荷爾蒙這個東西,好像從現(xiàn)實中消失了。好吧,《嘉人marie claire》發(fā)送網(wǎng)絡大問卷,和網(wǎng)絡紅人展開有關(guān)“性感”的大討論。并且,不服來辯。
編輯/吳佩霜 執(zhí)行/王默 部分文字/鮑曉霞圖片提供/Snappermedia 設計/丁振穎
什么是性感?
男人和女人心中的性感一樣嗎?
在20項性感指標中,排名如下:
臀部“翹“”緊實”
嘴唇“厚“”水潤”
皮膚“細膩“”白皙“”緊繃”
眼睛“有神“”直視“”帶笑意”
腿“旁邊有兩道線“”別太瘦“”有肌肉但別太明顯”
頸部“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頭發(fā)“大波浪“”只要不是齊劉海“”潔凈”
聲音“不要太尖“”略帶嘶啞“”舒服”
胸部“不要垂“”不能太大,喧賓奪主”
馬甲線“平坦的小腹,有肌肉最好”
……
比想象中更進步的“性感”
男性對“胸部”并沒有想象的重視,廣告、創(chuàng)意領(lǐng)域的男性甚至強調(diào)不要大于C 罩杯,因為“會破壞整體性”;臀部的排名如此靠前,“翹”的曝光率之高足以閃瞎雙眼。男性還對“頸部”流露出難以言傳的偏愛,而且更強調(diào)觸感,“膚色不重要,關(guān)鍵是撫摸的感覺”、“發(fā)絲的清香”。
兩性都認為服裝與性感關(guān)聯(lián)不大,“暴露和性感是兩件事,直男能區(qū)分,只是不會說”。女性對于露背、露臍等有一定裸露程度的裝扮更有興趣,男性則認為“性感的著裝的分寸在于引發(fā)聯(lián)想”、“曲線和若隱若現(xiàn)比較重要,曲線不是‘繃’。”
愛欲網(wǎng)絡意見人士大探討:什么讓我們不(愿/想/會)性感?
情欲需要“擁有感”
(張璐:美國ISEE性教育與啟蒙協(xié)會認證性治療師,哈佛大學心理學碩士,劍橋?qū)W院心理咨詢碩士。致力于兩性、親密關(guān)系、性心理學等領(lǐng)域。)
中國女人為什么不愿性感?因為我們沒有約會文化,按照傳統(tǒng),男人和女人甚至不必相識,因此荷爾蒙、性吸引力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男方看健康、學歷、身家,女方看生育能力(身材)、臉和性格,這種擇偶規(guī)范至今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還很常見。還有很多中國女性很強大,很美麗,但是舉手投足間就是少一點性上的吸引力、動物性,就好像《歡樂頌》中的安迪。這和我們“重男輕女”的文化有關(guān),情欲和房子、財產(chǎn)一樣,是需要一種擁有感的。女人只有在心理上對情欲有了擁有感,才會有情欲表達。
中國女性尤其在社會規(guī)范中生活,對自己有很多審查與約束。在亞洲,你會發(fā)現(xiàn)身材超出一定標準的女生會比較自卑,但是在美國,任何身材的人都能自信地在大街上行走。不會有人說“你穿這件好看”、“這件好流行”,這些話語都帶著一種外在的價值判斷,人們只會說“這條裙子好看”“這件衣服我喜歡”,英國人呢?他們知道不該判斷,但還是會用眼神讓你知道。
記得我的“聲樂與靈性”老師說,性感是“Let yourself be seen”。也就是去釋放真實的自己,讓“真正的我”被看見。發(fā)現(xiàn)沒有,有時你和一個人交談,當一瞬間對方通過眼神把她/ 他的靈魂和深邃推到你面前,你會覺得對方無比性感。
細思極恐,原來身邊有那么多“惡意”,別做“漢子”也別退縮
(女王C-cup:性科普作者,國際二級心理咨詢師,致力于科學而詩意的談性與愛,因果殼網(wǎng)上的小黃文《淺談一點讓妹子高潮的房中術(shù)》走紅,著有《第一口蘋果的滋味》。)
我的咨客里有不少精英女性處于“無性婚姻”中,她們會問我怎樣變得性感、學習性技巧來“挽回”婚姻,那種巨大的困惑讓我無言,男人恐怕都不了解自己想要的性感是什么,你怎么給他?很多時候,女性需要放棄從男人身上找答案。讓我訝異的是,她們?nèi)绱藘?yōu)秀,仍然傾向于用一段關(guān)系是否存續(xù)判斷自己,在我們的文化中,男性總是一段關(guān)系的供養(yǎng)者,而女性則是維護者,這導致同樣在婚姻中,男性和女性卻有截然不同的感受,然而女性的感受,那些敏感與惶恐,往往被認為是不重要的。
你要知道,即便你可以像鋼管舞娘一樣跳艷舞,也不一定是你或伴侶心中的性感,你需要相信自己就是性感的,那種自信才是性感。我們也需要鼓勵復雜女性形象的出現(xiàn),從性與欲望的角度給女性留一些余地,不要不是玉女,就是妖精;不是穆桂英,就是崔鶯鶯。此外,新媒體也容易讓更多女性遭受暴力的事件被看見,公眾的道德審判、司法機構(gòu)的宣傳方向,都會讓女性感知到被無視與惡意,像和頤酒店女客遇襲事件,重要的不是事件本身的性質(zhì),而是事件發(fā)酵的社會意識,司法機構(gòu)宣傳的是女性應該如何自保,而不是建構(gòu)一個讓女性感受到安全和被重視的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