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故事,自己與太平輪
第二個故事,自己與太平輪——等待人物同意接受采訪,等待故事來找我。等待的過程尤其漫長,比真正執筆寫作要漫長得多。
2004年,兒子要去西雅圖讀書,張典婉辭職同行照料。她帶上了父母的資料,打算寫作一部自己的家族史。未及執筆,職場老同事楊長鎮一通電話又把她喚回:爭取到了經費,并委托鳳凰衛視制作小組,啟動“尋找太平輪”紀錄片拍攝項目。
網站開通,報紙上亦鋪開了登載聯絡方式的廣告。許多熱心人打電話來提供各種細節和線索,她則要一一過濾電話,再求證、追蹤。“做這件事的最大困難不在于辛苦,而是許多受難者家屬已不愿再提傷心往事,拒絕是最常見的答復:‘過去就讓它過去了。’‘我們是難民耶!逃難來的,不要再提了。’或是長久的沉默,然后掛上電話。嚴苛些的則會質疑動機:‘你是哪個黨派來的?’甚至勃然大甚至勃然大怒,甩上大門。”
幸運的是,一個故事是打開另一個故事的大門。2005年,紀錄片《尋找太平輪》在兩岸三地播出,更多的人物與故事不期然浮現,張典婉意識到這不是結束,而才剛剛開始:葉倫明,太平輪海難生還者,現在是香港最年長的馬拉松長跑選手,還上過《Time》雜志。“葉伯說,他是為他們而跑——那一夜在太平輪上共進晚餐的朋友們。跑步成為他紀念當年罹難者的方式,每次慢跑就是一次活下去的勇氣,只要跑步,就覺得肉體、心靈都滿足,也從不感覺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