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與不買的痛苦
房價到底有多高,這種高又給生活帶來了怎樣的痛苦,個中滋味只有親身面對買房的普通階層方能體會得更深或更有發言權。
以記者在京的朋友為例,大多數由身在老家的雙方父母拿出養老的積蓄為小兩口完成首付,然后由小兩口持續月供15--20年,不啃老或由父母一次性付清的情況少之甚少。
張凱和李瑩的父母早已退休,此前都是工廠的普通職工,積蓄有限,兩家湊起來也不足40萬元,在加上他們小兩口的積蓄總共有50幾萬。兩個人每月的收入加起來有15000左右,他們又想買套100平米的房子,這樣以后有了孩子可以住,甚至老人來京探親都能住的下。照此計劃下來,北京的四環內買房幾乎沒有可能,于是只能把目光鎖定在了京郊、房山等區域,總之就是離中心地帶較為偏遠的地方。自十一從老家歸來后,兩個人不是正在看房,就是在去看房的路上,近兩個月下來卻始終沒有敲定。其中,張凱對記者講到,這個過程中還要與中介斗智斗勇,一不小心中介又從中加價,他認為房子不是中介的,他們不過是掌握信息資源,憑什么要從中賺一筆,雖然很多人都在這么做,但他還是很難接受這個現實。李瑩說,在這一兩個月內,遠在老家的父母也時常過問買房的進展情況,父母也經常會說"如果爸媽再多攢點錢,是不是孩子的壓力就會小一些,就不用這樣了。"她說:自己的一套婚房,搞得三個家庭都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