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信息的質量
用戶在社交網絡“創造/分享——>瀏覽——>互動”一連串動作中,創造和分享是最重要的。信息一旦被發布出來,即已經擁有自身的生命力,發生的作用或大或小,引起的轉發及覆蓋的人群也大小不一,即使同一人用不同的表述方式,也會有著截然不同的效果差異。
引發作用差別的細微因素在背后默默地發生著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情感。熱點事件因此而起,人們圍觀參與令自己開心或憤怒的事情,也由此產生了許多無聊的“自娛現象”。當信息縱橫流動開來,會將一個個原本分割獨立的社交網絡連成整體,論壇與微博、微信在某種意義上成為同一事物的不同映射。
業界對社交網絡的理解最早也是從信息環節開始建立。比如微博,僅“媒體屬性“的認知,就已經協助奠定出新浪微博在業界的影響。大批市場營銷公司也悄然留意到這一點并充分利用,催生出了新興伴生的微博營銷分支。
信息本身是簡單的,單薄到以至于一條消息只能承載企業一個訴求,不管是獲得流量還是轉化購買。但隨著互動的延續,單條信息的承載能力又會悄然增加,完成初期所不能完成的職能。另外,信息也在不斷自我進化,通過讓自己變得不斷豐富,讓用戶和企業的消費、使用的過程變得更簡單。這些變化,反過來也開始影響到正在利用社交網絡的那些應用。
充沛流動的情感與自娛情結
人們在社交網絡中分享的消息和現實中沒有什么不同,依然集中在上網、睡覺、看電影、聽音樂等這些日常生活里所見所聞所感的要素,就如人們在生活中回過頭和自己的好友述說一樣,有些事情總想告訴好友,想讓大家知道,希望分享出來。微博如此,QQ空間和微信朋友圈也是如此。
只是在社交網絡中,一些信息會受到特別對待,大家總是更樂于去參與分享、發布、轉發和評論它們。我們能從這些信息中看到推動它們的因素。
一次,一條長長的貼文出現在了一個微信群中,內容是讓人啞然失笑的“不轉不是中國人”的那一種,這樣的信息多半是荒誕不經的描述與結論,經常能在一些論壇或QQ群中看到,往往下面還有大量的“頂、必須轉、支持”等回應。信息發出后,很快有人在群里回應說,這是謠言,沒有必要在群里發。發布者則嚴肅地反問:萬一是真的呢?
群成員是互聯網圈子的一些創業者、企業高管和投資人等,信息發布者是一家投資公司的投資人。這句反問讓人大跌眼鏡。理論上的高端用戶,為什么也會愿意分發并維護明顯是荒誕的信息?
縱觀這些信息,信息的荒誕并沒有因為產品和渠道的不同而有什么變化。它們出現在QQ群中、論壇里,同樣出現在了快速崛起的微信中。在知乎網站上,甚至還有人因此苦惱而求教:如何能讓自己的好友不在朋友圈中發“心靈雞湯”的內容?“高雅各有不同,低俗卻驚人得一致”,面對自己不熟悉的領域與事物,精英人群與草根用戶沒有本質不同。
發布者的反問很有代表性,轉發的初衷是期望自己的朋友們看一看這個信息,以避免被帖文中提到的問題傷及。他其實是心存善意,希望幫助到人。在這一初衷之下,許多原本值得商榷的信息流動開來,包括了那些荒誕信息、善意的謊言等。當然,也包括了社交網絡上的自然澄清與糾正機制,人們不僅愿意轉發求助的信息,也愿意澄清、補充不準確和不完整的信息。
這個現象我們可以形容為“泛濫的愛心”,是推動信息流動的一個可識別動力。如你所見,微博上一條“朋友受傷需要獻血”的消息,或者“尋找丟失的小孩”的信息總是引發大量轉發,哪怕自己幫不上忙,也會善意地寫上“希望能幫上的人能看到”等。社交網絡的崛起,也極大降低了公眾表達愛心與慈善的門檻和成本,能用一個簡單的轉發動作幫到別人使得大家樂于如此,正如人們常說的“正能量”。
“愛心“之下也包含著其他類似的情感,如援助弱者的“俠義心”。和助人為樂一樣,微博上施以援手打抱不平、維護自身權益的成本也極大降低,一次轉發就能幫助弱小的成就感在激勵著大眾。一度,“圍觀改變中國”這個提法被媒體提出,讓公眾為之一振。
2013年3月6日,廣州發生一起“小販事件“。當地城管在試圖驅趕一名占道違規經營女小販的過程中,與女小販發生了爭執,有執法人員上去掐住小販的脖子意圖將之放倒。小販的孩子在一旁放聲大哭,在城管帶離媽媽時希望媽媽抱一抱。這個過程經過在場用戶拍攝并發布微博后,引發了網民對廣州城管的如潮批評。
事件發生時正值敏感的兩會期間,很快城管部門通過媒體進行了相關澄清。但發展并沒有按照預期進行,事件在后續幾天持續發酵,小販也在投訴稱自己受到了身體傷害。一周時間內,至少超過24萬名網民通過微博表達了自己的意見,絕大多數站在批評城管的立場上。
類似事情并非孤例。在此后,“延安城管跳踩商戶頭部”、“湖南臨武城管打死瓜農”等惡性事件引發了更大范圍的持續關注,央視也因此進行了批評報道。很長一段時間內,類似“網傳蘇州城管圍毆女攤販”“城管局長皇宮般別墅”“江蘇公務員報考城管熱”“廈門女業主舌戰4車城管”等事件都紛揚于社交網絡中,圍觀人數成一時之盛。類似還有各種“表哥””房姐“”雷政富事件““紅十字會事件”等,都是其中典型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