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辛亥革命以后,大家又不滿意新的現實,又想用更積極的辦法去改造中國。這是我們的毛病,老想照一種理想,用一個主義去改造中國,事實上,社會是不允許這樣搞的。最好是不要有這個念頭:要重新改造中國社會。要讓民間老百姓自己發展,少干預,只要民間的發展不會影響整個秩序,就要寬容,給予自由。另外一個關鍵,日本的侵略是我們一切災難的開始。辛亥革命本身是往前走了一步,打開了某一些門戶。但是我們走出來就有問題,因為還有外面的影響。中國要做共和之夢,但是有一些很惡的勢力,或者是國外,或者是國內,把這個夢想擋住了。這些惡勢力就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置老百姓和全社會于不顧。
李懷宇:孫中山制定了建國方略,終其一生,有沒有實現自己的夢想?
余英時:當然沒有實現。不過,如果沒有孫中山提倡革命,很難想象皇帝制度能一下子去掉。共和制度本身是向前跨進一步,皇帝制度沒有了,到底還是不同。袁世凱當總統之后,有皇帝的權力,到底不是真皇帝,后來他想做皇帝,改變機制,也改不過來了,沒有人吹捧他。天命觀念的神秘性也沒有了。這是孫中山提倡西方思想的功勞,當然不是他一個人提倡的,別人也有提倡,不過孫中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孫中山的貢獻是想以美國為模式,因為他早年在夏威夷念書,跟美國的關系最深。早期他的黨有秘密社會的背景,所以黨員要宣誓效忠,這不是民主式的黨。但是后來孫中山覺得他沒有力量,推動不了他的政治理念,所以要走上蘇俄的路子,改組以后他說法算數。孫中山想利用革命領袖的權威來推動革命,但是他沒有革命成功,所以他只是有限度地運用權力。這是1923年以后的事情,以前他的理想還是抱著美國式的。孫中山還是有他的貢獻,從前胡適的私下談話說:孫中山雖然提倡中國道統,好像很守舊,可是他某些方面比我們還新。孫中山不是士大夫階層,這是他的好處,也是他的弱點。原來康有為見都不要見他,梁啟超一度跟他關系搞得還好,所以孫梁合作的問題引起立憲派內部的緊張,說梁啟超陷入“行者”的圈套,“行者”就是“孫行者”。梁啟超想借華僑的力量去捐錢,孫中山就把自己的關系給他,可見孫中山還很坦率,并不是說:我的關系,我不介紹給你。因為大家就只有這么一個財源。孫中山是一個很特殊的情況下出來的人,但是沒有真正受到士大夫的教育,他那些士大夫的東西都是自修的。他的思想背景跟康梁完全不一樣。當然,人家也叫他“孫大炮”。但是,他是一個起過作用的現代人物,把中國的某些觀念推到現代化的路上去了。現代化不是一下子能夠就完成,得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