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奮發圖強的初中兩年
沉淪與奮發,往往只有一步之遙。
當得知我要去高井中學念書時,周圍很多人紛紛議論:“這個孩子不會有太大出息了,因為她去了一所普通中學。”“是不是腦子進水了,竟然在這種時候跳級,落得這樣的結果。”
入學那年,我10歲,成績在實驗班里排倒數。在我的同學和學長中,有人成為了街頭少年,有人陷入小情調中糾纏不清,有人與高中徹底無緣……
如果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烏鴉嘴般的準確預言,那么,再一次,我逃離了命運的軌跡……
初中兩年,是我奮斗的轉折點。正是這所不起眼的普通中學,成全了我的愿望。我發自內心地感謝高井中學所有的老師們。在我眼中,這是最好的中學。
高井中學:“差”就是好
你是否面臨過擇校的苦惱呢?
能上名校,當然是好事。但是,如果在有限的條件下,你必須要面對一所普通學校,一所在坊間傳得很“差”的學校,你會就此失落、痛苦,乃至迷失奮斗的方向嗎?你會放心把自己的青春交付給它嗎?
在我即將入初中的那年,關于高井中學的“差”,坊間存在著五方面的議論。第一,地理位置差。第二,師資很普通。第三,生源差。第四,學風差。第五,成績差。所以,但凡小學時成績稍好或家里有點小背景的同學都對這所學校“敬而遠之”,生怕這所學校或其學生影響了自己的“前程”。
然而,“前程”是個終身概念。且不說二十年、三十年,就是五年內,看看你的身邊,又有幾人走的路是當初設計好的呢?而變化,往往無時無刻不在左右著我們的生活。如上文中所述,因為我選擇了跳級,全區只有這一所中學愿意接受我。
我應該抱怨嗎?我應該苦惱嗎?我應該像學校里大部分同學一樣,降低對自己的期待嗎?我應該沉淪嗎?不!
為什么不?很簡單,我想爭口氣。從跳級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前面的道路,不會是坦途。因此,我反倒釋然了。我的心里只想著:無論到什么環境中,都要做最好的自己。
于是,我坦然而愉悅地邁入了高井中學。再次出乎意料,沒過多久,我發現,這里居然是一片能夠讓我騰飛的土地。
別人眼中的“最差選擇”,到我這里竟然變成了“上上簽”。
剛才提到的“五個缺點”,經過證實和分析,我發現它們不僅不會對我的發展構成威脅,甚至有些“缺點”,還是實際意義上的優點。
關于“地理位置差”。
所謂位置差,無非是指交通不便利,離商業區、市中心不夠近。然而,求學并非趕集,上課并非經商,離市中心、商業區很近,離麥當勞、電影院、游戲廳、大商場、歌舞廳、手機專賣店近,就一定是好事嗎?顯然,不見得。何況,正因為學校離家近,我每天都可以回家,就當天產生的問題與父母及時溝通。這對于剛剛跳級的我而言,是再好不過的事了。
關于“師資很普通”。
去學校的第一周,我就發現,這里的老師,簡直對我太好了。學校里以老教師居多,他們經驗豐富,盡職盡責。更重要的是,這里的老師,由于很少能教到“勤奮的學生”,對于我的到來,他們感到格外欣喜。事后證明,老師們對我每一點小進步都格外重視,而且不約而同地樂意給我“開小灶”。這難道不是一片適合成長的土壤嗎?
關于“生源差”。
在所有的理由中,“生源差”聽起來最嚇人,但實際上是最不值得一提的。每個進校的人,難道不正是“差生源”中的一個嗎?批評別人,不就等于批評自己嗎?你認為別人的差影響到了你,別人則認為你才是差的根源!何況,如果這所學校不接受差生源,那么,我們的容身之地又在哪里呢?我有很低的起點,但是,只要堅持奮斗,我也一樣可以有很好的未來。
關于“學風差”。
初中剛入學的學生,一般都十二三歲,尚且在父母的監督下和期盼中,學習風氣能差到哪里去呢?經過觀察,我發現,所謂的“差”,實際上就是一種自我放棄的心態。一進入中學,很多人就認為“進了普通中學,別人都認為我不行,所以我就一定不行了”。他們提前給自己下發了“失敗的判決書”,于是開始不務正業,游手好閑。初一時失敗的念頭,經過初二的行動,變成初三的現實。可以說,很多人的“差”是自找的。只要我不抱有這種錯誤的念想,就一定不會被“學風差”所影響!
關于“成績差”。
的確,從這里畢業的學生,考入高中的不多,考入北京市重點高中的更少。但是,我偏偏要創造一個奇跡,要為學校爭光。
就這樣,入學的第一周,我就對高井中學的教育環境有了一個理性、清晰的認識。從此,我開始以積極的心態迎接每一天。爭分奪秒的初中學習生活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或許,你會認為,以上的分析很好,但只是個例而已。或許,你仍然堅信,大部分人的學習是被學校的好壞主導著的。我絕不否認學校對人的影響。一校之別,固然有可能造成幾十分的差距,但是,一念之差,必然帶來天堂與地獄,光明與黑暗的分野。我們為什么只重視學校的好壞,卻很少審視自己的想法和態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