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隨讀
前記
劉碩良
漓江出版社推出的《獲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叢書》,自1982年冬醞釀策劃,1983年6月頭四個品種——《愛的荒漠》《蒂博一家》《特萊庇姑娘》《饑餓的石頭》問世,到2012年已近30個年頭了。
30年來,這套大型叢書已出版82卷,即82位諾獎作家的代表作都在叢書中單獨出版了一卷。諾貝爾文學獎自1901年頒發給法國作家普呂多姆到2012年頒發給中國作家莫言,前后112年間,給五大洲37個國家的109位作家頒了獎。按照每人一卷的要求,漓江版叢書已出卷數占到了獲獎作家總數的75%。
30年寒來暑往,歲月滄桑,期間受諸多變數的影響,漓江版諾叢一度延緩過前進步伐,但總體來說,叢書取得的成績是可觀的,能夠載入史冊的。
新中國成立六十余年,我國對現當代外國文學的譯介能達到漓江版諾貝爾叢書這等規模、這等新穎并有相當廣度和深度的大型叢書并不多見。一家新興的偏僻小社敢于解放思想,沖破阻固,在一大片尚未被普遍認識甚至存在著偏見誤解的陌生領域,組織眾多優秀翻譯家專家深入進去,把其中大量的優秀之作系統地成規模地引介到中國來,不特為我國文學創作與研究提供嶄新的參照和借鑒,而且大有助于國人開擴視野,豐富審美體驗,形象地具體地認識外國特別是西方現當代社會生活和文明狀況,其意義是廣遠的,多方面的。
有新聲必有知音。叢書出版引起社會廣泛的關注。國家新聞出版署將它列入國家八五重點圖書出版規劃。1990年舉行的全國首屆優秀外國文學圖書評獎,諾貝爾叢書因未出齊而以單品種參評,結果福克納卷《我彌留之際》、莫利亞克卷《愛的荒漠》、阿斯圖里亞斯卷《玉米人》同獲一等獎,占一等獎圖書總數的14%。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曾破例予以報道。在此前后,海明威中短篇小說選《老人與海》和肖洛霍夫四卷本新譯《靜靜的頓河》分別獲得中國書刊業發行協會評選的優秀暢銷書獎。2008年,中國出版集團主辦、中國圖書商報和江西教育出版社承辦的我國改革開放30年300本有影響圖書的評選,漓江社包括《老人與海》《日瓦戈醫生》在內的8種外國文學圖書入選,占入選外國文學圖書總數27種的29.62%。同一年,深圳組織評選改革開放30年30本文史類圖書,《日瓦戈醫生》也名列其中。2012年7月首屆“廣西十大創意”評選揭曉,《獲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叢書》“以其獨到的創造力、影響力和引導力”,榮獲首屆“廣西十大創意”獎。之后3個月,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國人振奮,國外關注,于諾貝爾文學獎及其作品影響力傳播力的擴展,無疑是極大的利好。
誠然,一套有價值的大型叢書的推出,一個有作為的出版社品牌的構建,只有出色的創意是不夠的,還須有得力的執行和堅守,有諸多因素的玉汝于成。2011年6月鄭納新博士接掌漓江社不久就意識到繼續出版諾貝爾叢書和恢復與加強外國文學出版的至關重要性,2012年元旦前夕他找到我,邀我這個老邁之人為此再走一程,并具體提出要擇機舉行活動,紀念諾貝爾叢書出版30周年,屆時要編輯出版有關獲獎作家的三本大書。這就是現在擺在讀者面前的《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和獲獎演說》《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傳略》和《諾貝爾文學獎作家論》的由來。
諾貝爾文學獎的權威性及其廣泛持久的影響力,同它堅持理想主義精神,確實評獎了一大批優秀作家有關,同它鼓勵和推動了世界文學前進有關,同它的高額獎金有關,也同它的高度保密所帶來的神秘性與人們的好奇心有關。
由于評獎檔案保密50年的嚴格規定,人們要獲知諾貝爾獎作家的獲獎信息,除了直接讀他的作品之外,公開的權威的來源就是瑞典皇家學院的評獎公告和評委代表所致的授獎詞與作家本人或作于當場或作于其他場合的獲獎演說以及隨之發布或媒體披露的作家自傳、年表、訪問記等。
這些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是了解和研究獲獎作家的基本依據和重要途徑,將它們連貫起來解讀又是認識一百余年諾貝爾文學獎概貌和發展歷史乃至世界文學潮流必不可少的線索與資料。主要以出版諾貝爾文學獎叢書而異軍突起的漓江出版社深知這些文獻性學術性可讀性俱佳的信息資料的寶貴,開始是想等叢書大體跟上頒獎數量再加編輯,后來由于種種原因又把選編工作延擱了下來。現在呈獻給大家的是一套已有多年積累,內容比較齊備并達到較高質量的大型選本。
一是全。112年來的109位獲獎作家的有關信息資料都盡可能找齊了。只有極個別作家的某一方面資料或由于當時沒有發布或由于多方查找未果而付之闕如。分別選自漓江版諾貝爾文學獎叢書、詞典和《外國名作家大詞典》《外國婦女文學詞典》等書的傳略資料以及采獵更廣的有關訪談與著述文字,使作家的風貌得到了更具象更有立體感的呈現。
二是精。所收譯文大多出自研究有素的專家之手,而且經歷了出版的考驗,較為可信可靠。叢書譯者高明云集,陣營強大,一些著名專家如黃寶生、陸建德、余中先、高興、傅浩、鄧中良、錢定平等,沒有直接參加叢書作品的翻譯,卻參與了同樣精彩甚或更為難譯的授獎詞答詞和傳略、訪談之類的翻譯與組織,從而大大提高了漓江選本的質量。
三是特,即有漓江特色——主要是發出了中國學人的聲音。三大選本中的第三本《諾貝爾文學獎作家論》,都是中國翻譯家和學術界專家撰寫的精心之作,以譯序居多,也有的是發表于其他地方的評論。80多卷叢書譯本的前言,如董衡巽論海明威、李文俊論福克納、桂裕芳論莫利亞克、柳鳴九論羅曼·羅蘭、郭宏安論加繆、林秀清論西蒙、吳岳添論法朗士、鄭克魯論杜伽爾、呂同六論皮蘭德婁、章國鋒論豪普特曼、高年生論伯爾、楊武能論托馬斯·曼、胡其鼎論格拉斯、高慧勤論川端康成、倪培耕論泰戈爾、文美惠論吉卜林、黃梅論高爾斯華綏、孫美玲論肖洛霍夫、申慧輝論蕭伯納、裘小龍論艾略特、汪義群論奧尼爾、王逢振論賽珍珠、林洪亮論顯克維奇、綠原論米沃什、石琴娥論拉格洛芙、邵殿生論索因卡、趙振江論米斯特拉爾、劉習良論阿斯圖里亞斯、李野光論埃利蒂斯,等等,早已為廣大讀者和學術界人士所激賞。這些體現了中國視角的評說,既能幫助讀者走近諾獎作家,也為我國系統研究諾獎文學開了先河,做了積淀,在理論認識和文獻資料上都是有其特具的價值的。
感謝漓江版“獲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叢書”眾多譯者多年來為叢書所做的寶貴貢獻和為這次三選本出版所給予的熱忱支持,感謝《世界文學》編輯部和劉象愚、萬之、李自修、胡允桓、李笠、金龍格等專家學者與王為松、邵敏、沈念駒等同行朋友的慷慨援助。對編選工作中存在的缺失和疏漏,還望讀者和專家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