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光靠古跡軍官的搶救,絕對不足。相對于同盟國的古跡軍官,意大利各區的文物館長、局長,在古跡文化的保存上,也有著巨大的貢獻。這些當地的藝術保衛者,深知文化的積累得之不易,當他們評估后,發現戰火已快要延燒到附近時,便會把能夠移走、運走的文物,全數送到隱秘且安全的地點藏放。甚至連厚重的洗禮堂大門,也要拆下載走,教堂的花窗,也要割成一片一片后,仔細包妥運走。當他們發現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府有意配合希特勒,打算把這批文化資產運到德國去時,他們堅決地抗命,冒著丟官喪命的風險,用盡各種理由,拒絕配合上繳,而正由于他們的堅持,一場文化大浩劫才不致發生。而當他們的城市被同盟國解放后,他們又立即配合英、美兩國的古跡軍官,積極修復受損的古跡。
是什么力量讓敵對的人民捐棄成見?不就是同樣對于文化資產保存的尊重及渴望嗎?這種超越敵我的共識,讓我們相信,在只講利益不講道義的國際關系中,還是可能出現高于一切的價值觀,而這種普世價值的存在,證明人類的未來還是有希望的。
當然,歷史的發展不可能盡如人意,總會發生令人憾恨的故事。有人盡力挽救古跡,也有人不屑一顧。當德軍撤出佛羅倫薩時,把所有聯外橋梁全數炸掉,僅保留一座舊橋,這使得著名的圣三一橋一夜之間成為塵土,令所有知道這座橋價值的人們痛哭不已。在此,我們也體會到,要成為古跡,必須花上千百年的時間,但要摧毀它,卻只要一瞬間。文化遺產,是多么的珍貴,又是多么的脆弱啊。
在二戰結束超過一甲子的今日,沒有人還記得在意大利國土上所發生的每場戰役孰勝孰負,我們記得的、看到的,是被這群有遠見的專家所保存下來的文物。這群古跡維護者對于戰爭的成敗,沒有具體貢獻,但對于全體人類,他們的貢獻卻遠遠超過百萬雄師。這群無名英雄,不應該埋沒在歷史的洪流中,被人遺忘。《搶救維納斯》一書,搶救了維納斯修理工,也還給這群英雄應有的歷史定位。
另外,當我們看到西方人對于西方文明所遺留的文化資產,是以何等戒慎恐懼的態度細心呵護時,我們也不得不沉痛地指出,一旦逸于他們所熟稔的環境,西方人的蠻橫與霸道,卻同樣令人難以想象。讀者不健忘,一定記得曾經喧騰一時的“十二獸首拍賣事件”的新聞。這批在清朝末年由八國聯軍掠劫而去的珍貴文物,西方社會是如何臉不紅氣不喘地據為己有。當大火焚毀圓明園時,西方列強可有人出面,呼吁要保存中國的歷史遺產?而兩次美伊戰爭,把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這兩河流域及肥沃月灣的古文明幾乎摧毀殆盡時,又可曾見過西方意見領袖的自???當西方人粗暴地入侵異族并肆意破壞時,他們對待當地的歷史文物,可曾付出搶救意大利文化遺產時十分之一的努力?
西方霸權的驕傲,讓他們懂得珍惜自己的資產,卻對于非我族類的文化毫不珍惜,這不免也讓我們思索,所謂世界一家的理想,在東、西文明還有著巨大鴻溝的今日,究竟是不是一種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