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 讓人回歸的隱居村落
從楊梅嶺、滿隴桂雨、龍井,到花港觀魚、南屏晚鐘、柳浪聞鶯、斷橋殘雪、櫻花碧桃源、靈隱、玉鳥流蘇、良渚,這些名字像是從畫里走出來的。和娜扎的家鄉烏魯木齊比起來,“優美的牧場”這樣直白的描述少了江南的溫婉,魚米水鄉生長的人的確更詩意,中國的大包容了四方。
傍晚,我們留宿在良渚文化村,娜扎的朋友就住在那里。當地人說,良渚很有趣,很多好玩的人都留在了這里,自稱“村民”,但文化村其實不是“村”,而是一個超大型人文社區,不少建筑師、畫家以及創意工作者都住在這里,崇尚自然、環保以及便捷的現代隱居村落生活。“這里的人是怎樣生活的?那么美的地方,吃住生活都不用出村子,荷塘心語、美麗洲堂……”娜扎細數著。
從世俗生活到宗教信仰,只除了繁華。睡到自然醒,去農莊里采些新鮮的菜葉燙燙就能吃,然后在竹林里打坐喝茶就是一天。我們真的可以回歸到這樣的狀態嗎?這么簡單的生活,甚至是單調?
“對了,朋友說早上村民食堂的燒餅油條不錯,要不要去嘗嘗呢?很久沒吃過這樣的早點了。”娜扎的單純與活潑依然。
至于不一樣的生活方式,我們帶著疑問共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