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國際勞動婦女節”當日,國際知名專業戶外品牌 ARC'TERYX 始祖鳥向公眾發布了一段時長三分鐘的紀錄片《她山之路》。伴隨著音樂人、聲音藝術家朱哲琴 Dadawa 最新創作的《問山》第一部音樂片段中,影片向我們展示了身處人生三個不同階段的女性,在攀登高海拔地區時的點滴感悟和身心靈之旅。 ARC'TERYX 始祖鳥共情于《問山》傳遞的精神內核 —— “問山”即為“問道”,“問道”即為“問己”,作品所探討的認知三境,正是契合了當代女性自我認知的三個階段。
ARC'TERYX 始祖鳥《她山之路》廣告曲配樂,選自朱哲琴《問山》第一部音樂片段
ARC'TERYX 始祖鳥以《她山之路》為題,力邀三位不同領域的杰出女性徒步古道。面對大山時,朱哲琴《問山》第一部的鳴唱,猶如精神上的指引,喚醒她們以柔軟之姿尋根生命之音,向山發問,向內探尋,借此再度延續品牌與山地的共情連結;向公眾傳遞女性柔軟力量的同時,也道出了各自問山的回應和心路感悟:青年演員文淇,“見山是山”,是對角色和世界擁有天然的感知力; 登山家羅靜,“見山不是山”,勇于改變,從職場邁向高山;彝族設計師龍紅紫娓,“見山還是山”,從大山走向世界,又從世界走回大山。
朱哲琴的“她山之路”,是在2023年應阿那亞邀請的金山嶺駐地聲音藝術駐地創作,開啟她音樂“回歸”之路的又一段全新旅程。在駐地的三個月里,她在不同時間去到金山嶺音樂廳與上院,感受日出日落、氣候變化...... 在山間采集各種聲響,并以氛圍電音編輯貫穿全場。最終,這場名為《問山》的音樂會,以三段體的極簡方式創作,旋律只有五個音符構成的四個樂句,引用宋代禪師青原行思的禪語,“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問山》的整體結構經過嚴密巧思,大部分都以即興為主,希望以聽開啟覺知和內心的探詢,打通認知的三境,既是現象、意義、現象與意義的和合統一 —— 沒有答案,即是尋道的開始。做為《問山》系列音樂作品的開山之作,朱哲琴及團隊創作《問山》過程被資深電視人李靜團隊關注,她對朱哲琴《問山》的記錄和采訪成為優酷人文頻道“靜聽式”訪談節目《聽你這么說》的首發第一集,播出即成為網絡社交媒體熱搜,朱哲琴和她的音樂又再度重歸公眾視野。
朱哲琴的音樂“回歸”,源于2023 年受邀于導演烏爾善,為電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作詞并演唱的歌曲《回歸》。由此,大眾往往會用“回歸”一詞,來概括朱哲琴每一次出現而引發的現象級討論,她的每一次回歸都給人們帶來新的驚喜和創作:從《丹頂鶴的故事》到《黃孩子》,從《黃孩子》再到《阿姐鼓》,之后的“世界看見”聯合國親善大使,致力于非遺傳承保護與創新,再到聲音藝術家朱哲琴...... 實際上,朱哲琴從未離開 —— 她只是主動、或被動的選擇了一條蹊徑,在問山尋道的旅途中,比蕓蕓大眾走得更遠、去得更高了一些。現在的朱哲琴以“聲音藝術家”的身份,回歸到了比音樂更深層的探索。藝術的走向從來不是曲高和寡,而是“見山不是山”之后的“見山還是山”。一直以來,朱哲琴以一種生命最為純粹鮮活的獨特個例,通過多種藝術介質喚醒聽者的“同頻共振”。便如同,路在腳下,山在那里。山不是結論,山是開始,生命從來都是一場充滿問詢的體驗 —— 沒有答案的時候,就是道的開始。
藝術家簡介:朱哲琴 DADAWA,歌手、聲音藝術家、UNDP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中國親善大使、同濟創意設計學院課席教授,聯合創辦聲音實驗室 Tongji-Dadawa SOUND LAB。二十多年來,朱哲琴從音樂出發,開始漫長的藝術探索之旅。作為中國跨音樂、當代藝術與設計的代表人物,其工作與創作廣泛介入到音樂、表演、設計、建筑的前沿跨媒介當代藝術中。近年來的聲音藝術創作已在國際重要藝術展中多次展出并獲得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