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委的口味從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一屆電影節大獎的最終歸屬。而回顧歷屆戛納電影節評委會主席的名單,我們不難發現幾位“女神”的身影:伊莎貝爾·于佩爾、弗朗索瓦·薩岡、索菲婭·羅蘭、伊莎貝爾·阿佳妮、英格麗·褒曼……她們曾經與戛納有著怎樣的聯系?
第67屆戛納電影節(2014)
簡·坎皮恩
代表作:《鋼琴別戀》、《明亮的星》
新西蘭著名女導演簡·坎皮恩擔任今年戛納電影節評委會主席。她不僅是唯一一位獲得金棕櫚獎的女導演,也是唯一一位同時獲得過金棕櫚大獎與短片金棕櫚獎的導演。1993年,由她執導的《鋼琴別戀》獲得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和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劇本獎,還有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使她隨即成為世界影壇屈指可數的頂尖級女性導演。
簡·坎皮恩的作品總是從女性視角出發,飽含人性的深刻。坎皮恩在獲悉出任本屆戛納電影節評委會主席后表示,這對她而言是“一份巨大的榮譽”。坎皮恩說:“激情令戛納電影節變得無與倫比,這是神秘而充滿驚奇之地,在這里演員們可以盡情展示自己,影片可以找到制作方,還有一些人將會踏上他們的職業之路……我已經感到迫不及待了!”
第62屆戛納電影節(2009)
伊莎貝爾·于佩爾
代表作:《鋼琴教師》、《愛》、《茶花女》、《維奧萊特·諾齊埃爾》
伊莎貝爾·于佩爾是法國著名女演員,16歲躍登大銀幕,上世紀70年代逐漸走紅,成為享譽歐洲的女明星。
外表有些冷傲的于佩爾,最擅長演繹內心痛苦、外表冰冷的女子,而眾所周知,這類女性角色演繹起來是最有難度的。于佩爾希望自己能夠在完全的冰冷中表達一些驚人的東西——無疑,她做到了。
有趣的是,在擔任這屆評委會主席時,伊莎貝爾·于佩爾的“強硬”令她背負了“獨裁者”的稱號。她曾表示,女人這個事實并不會影響到她對電影的判斷力。或許,這恰好也是于佩爾不羈個性的一種表達。
第54屆戛納電影節(2001)
麗芙·烏曼
代表作:《秋日奏鳴曲》、《呼喊與細雨》、《面對面》
挪威著名女演員麗芙·烏曼最著名的軼事就是與瑞典巨匠英格瑪·伯格曼長期的合作關系,和私下里的情感糾葛。她的聲譽在上世紀70年代達到頂峰,曾以《大移民》及《面對面》兩度提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被譽為伯格曼“御用”女主角的麗芙·烏曼同樣是一位頗具個性的女人,經常與其他評委展開激烈地爭論。
第50屆戛納電影節(1997)
伊莎貝爾·阿佳妮
代表作:《羅丹的情人》、《瑪爾戈皇后》、《阿黛爾·雨果的故事》
作為上世紀80年代法國影壇最具代表性的女演員之一,伊莎貝爾·阿佳妮在影壇有著極高的藝術地位。她曾五次摘得凱撒獎最佳女主角,并捧得戛納和柏林電影節女主角獎,并兩次得到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雖然有著桀驁不馴的個性,但她擔任這屆評委會主席的經歷可謂十分失敗。因為“戰術”上的欠缺考量,使她評委會主席的身份被“架空”,成為另一位評委Nanni Moretti的“傀儡”,失去了對大局的把握,最終令Nanni Moretti力挺的《櫻桃的滋味》成功逆襲。
第48屆戛納電影節(1995)
讓娜·莫羅
代表作:《四百擊》、《悲慘世界》、《琴聲如訴》
讓娜·莫羅是戈達爾和特呂弗的御用女主角。因在20世紀50~60年代新浪潮電影中多才多藝的表演而聲震影壇。在《情人們》、《穿黑紗的新娘》中,她以女性的神秘化身聞名于世。在她的堅持下,最終將大獎頒給了有著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的影片《地下》,而歷史也證明了她的慧眼獨具。
第32屆戛納電影節(1979)
弗朗索瓦·薩岡
這屆的評委會主席有些特殊,選擇了因《你好,憂愁》而享譽文壇的法國女作家弗朗索瓦·薩岡來擔此重任。離經叛道的薩岡在最后大獎的歸屬問題上也表現出自己鮮明的個性:在兩部反戰題材的電影《現代啟示錄》和《鐵皮鼓》之間猶豫不決,最終竟然決定兩部都獲獎!
第26屆戛納電影節(1973)
英格麗·褒曼
代表作:《卡薩布蘭卡》、《真假公主》、《東方快車謀殺案》
英格麗·褒曼在世界影壇中的地位自然不用多說,這位瑞典籍的電影女演員憑借自然、淳樸、真摯的感情成為了“好萊塢第一夫人”。
時年58歲的英格麗·褒曼在重新被歐洲人接納之后擔任了這屆戛納電影節的主席一職。有趣的是,當年不少媒體把她的名字Ingrid Bergman誤寫成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Ingmar Bergman),成了一段趣聞。
第19屆戛納電影節(1966)
索菲婭·羅蘭
代表作:《兩個女人》、《昨天、今天、明天》
意大利國寶級女演員索菲婭·羅蘭,是戛納評委會主席歷史上第一位以女演員的身份進駐的女星。這位熱情、奔放的南歐女人,用事實擊碎了人們對她“胸大無腦”的看法——盡管她舍棄了《日瓦戈醫生》,將大獎頒給了在今天看來名不見經傳的影片《男歡女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