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迷茫癥”4個高發期的心理對策 來源:鳳凰網 編輯:Faith 導讀:良好的心理素質是職業生涯不可或缺的基礎,去除了職場“心病”,每位職場人士才能真正地“放下包袱,開動機器”。 職業規劃 迷茫期 心理素質 職場人士 擇業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職業生涯不可或缺的基礎,去除了職場“心病”,每位職場人士才能真正地“放下包袱,開動機器”。 張女士大學畢業即進入外企工作,她的年輕和高薪一向被人羨慕。10多年后的今天,她的心情開始沉重,不得不為自己的前景擔憂。她想到國有企業或機關謀份穩定的工作,可是,幾乎所有的招聘條件都要求“年齡在35歲以下”。像張女士這樣因年齡而產生恐慌心理的中年白領不在少數,他們患的就是“年齡恐慌癥”。 患這種癥狀的不僅僅是中年白領。現在許多用人單位招聘時甚至要求受聘者年齡在30歲以下,而人才市場每年又有更多的新人涌入,于是有的年輕人也開始擔心自己變老。越是這樣,精神越緊張,心理年齡便在不知不覺中真的變老了。這些人常感覺疲勞乏力、反應遲鈍、活力降低、適應力下降,經常處在焦慮、煩躁、無聊和無助的狀態中,自感活得很累。 心理對策:年齡恐慌癥是一個心理現象,也是一個社會現象。應該堅信,社會上現存的這種不客觀、不科學的“唯年齡論”,總有一天會為之改觀。如果不想坐等到那一天,就改變自己吧,放松心情,多學知識,自我“充電”,這是最重要的。只要努力,你一定會迎來人生事業上的第二個春天。 職業“迷茫癥”:許多人都會經歷的自我發展困惑在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中,至少有四個時期容易陷入“認不清發展道路”的迷茫之中: 第一個時期是14-22歲,這個階段的人承擔著學生與求職者的雙重角色。主要的疑問是:我是誰?我能做什么?迷茫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信和社會經驗。 第二個時期是22-28歲,這個階段的人已進入工作領域,逐漸了解社會,建立了初步的人際關系網。工作一段時間后,開始重新衡量身邊的一切,如工作環境、職業種類、待遇等與自己的“職業夢想”是否匹配。主要疑問是:理想與現實不相符,我是否要重新選擇?迷茫的主要原因是個人的發展目標與單位的現狀、提供的機會等不一致。 第三個時期是28-35歲,這是個人職業發展的重要階段,這個階段的人已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其才能得到了一定的發揮,正為提升或進入其他職業領域打基礎。主要的疑問是:為什么這么多年我一直無所成就?迷茫的主要原因是工作中的挫折及對目前工作的不滿。 第四個時期是35-45歲,這個階段的人開始重新衡量所從事事業的價值,是容易發生職業生涯危機的階段。其主要疑問是:接下去的歲月我應該做些什么?之所以迷茫,是因為有了豐富人生閱歷的他們,對人生的有限與世事的無常有著較深刻的領悟,所以對將來何去何從難以貿然決定。 心理對策:人在不同的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目標和需求,在職業遇到迷茫時,弄明白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非常重要。這需要冷靜的分析和對自己、對形勢的客觀判斷,還要有克服目前暫時困難、爭取美好未來的勇氣、信心與決心。 職場競爭是“硬件”的競爭,更是“軟件”的競爭。遺憾的是,往往只注重了“硬件”的打造(如遍地開花的培訓認證),而忽視了為人們構筑健全的心理狀態,解除心理疾患,提高“情商”素質。其實,良好的心理素質是職業生涯不可或缺的基礎,去除了職場“心病”,每位職場人士才能真正地“放下包袱,開動機器”。 1 / 11 圖集列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