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目錄】
覺光法師: 放下就是一種成功/ 001
星云大師: 真正的發奮是活在當下/ 027
惟覺法師: 讓心安住在當下/ 063
圣嚴法師: 為蕓蕓眾生點亮心燈/ 091
如瑞法師: 珍惜今天,你才會有明天/ 123
戒忍法師: 做好自己的本分事/ 153
學誠法師: 青山無處不道場/ 175
明海法師: 在生活中觀自在/ 205
第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 舍利己心,取利他心/ 229
【精彩書摘】 星云大師:真正的發奮是活在當下
星云大師,1927年出生于江蘇江都,21 歲時出任南京華藏寺住持,授記為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傳人。國際著名佛學大師,中國臺灣佛光山開山宗長,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會長。1967年創建佛光山,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佛光山寺第一、二、三任住持。先后在世界各地創建200余所道場;創辦9所美術館,26所圖書館、出版社,20所書局,50余所中華學校、16所佛教叢林學院;著作等身,有《寬心》《舍得》《包容的智慧》《百年佛緣》等110余種佛學著述。
真正的發奮是活在當下
倡導“人間佛教”,赴臺弘揚佛法
如何去降服痛苦,獲得歡樂,這是每一個世人都想追求的。當年佛陀釋迦牟尼創始佛教,也是抱著這樣的目的。相傳,釋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凈飯王的兒子,是一個文武雙全、智勇兼備的王子,但是他卻有感于現實和人世的無常,并不想繼承王位,反而對探討人生痛苦的原因以及擺脫痛苦、獲得解脫的途徑和方法熱衷不已。為此他拋棄了宮廷的舒適生活,一個人來到森林中,走上了出家修行之路。后來幾經周折,他終于大徹大悟,解脫成佛,并創立了原始佛教。
王 魯 湘:佛祖當年也是因為考慮到人生的四苦,才發愿要普救眾生,然后出家創立了佛教。在您看來,佛教的根本宗旨是什么?作為一種宗教、一種學術,或者一種智慧來說,佛教最終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目標呢?
星云大師:釋迦牟尼佛的主要目標是四教立心,對人進行教化,所以我想整個佛教的宗旨是為了讓出家人離苦得樂。
王 魯 湘:佛教理解的苦與樂的具體含義是什么?
星云大師:在人世間,苦是人的一種真實的、現實的情況,比方說社會上有刀兵水火之苦,家庭里有愛恨情仇之苦,身體上有生老病死之苦,內心中有貪嗔愚癡之苦,所以大自然界也給予我們一些痛苦。當然,佛教不是以苦為目標,苦是一種情況,主要的是能夠降服苦,能夠以終苦為樂,所以佛教有很多終苦為樂的梵文。所謂樂,就是能自在、安心、平安、獲得歡喜、獲得逍遙,覺得人生和世界都很有意義。
王 魯 湘:過去我接觸過一些僧人,也接觸過一些佛教信徒,他們好像是把更多的信佛的精力放在生命結束以后,也就是關注死后的世界和這種輪回,反而把當下人生的種種事情放棄掉了。我讀過太虛大師等高僧的一些著作,他們對中國佛教的這種狀態,特別是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信徒格外關注死后的世界這樣一種狀態,似乎不太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