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災:新千年的歡迎儀式
1901年來了,如同一百年后中國人對新世紀的熱切期待一樣,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比美國人更歡欣鼓舞地期盼著新世紀的到來。此時,美國已經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摩天大樓拔地而起,鐵路橫貫東西兩岸,莊稼地里麥浪滾滾,高爐前鋼花四濺。正所謂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大西洋海底光纜把倫敦和紐約的金融市場連接到了一起,華爾街無論是從規模還是影響力上都已經擺脫了小兄弟的角色,已經和倫敦平起平坐。紐約證券交易所已經成為這個最新崛起的國家繁榮的標志,一系列眼花繚亂的兼并重組在這里上演,無數普通美國人通過買賣股票,給他們帶來人生第一筆“財產性收入”。
但是,災難總是在最樂觀的情緒中孕育的,一種美國人還不熟悉的股災也在悄悄地向著華爾街出發了。
1901年5月10日,《紐約時報》的編輯用一個豆腐塊的篇幅發表了一位實習記者獲得的八卦消息:“紐約州特洛伊5月9日訊,該市著名的啤酒釀造商小塞繆爾·波爾頓的尸體今天在一個熱啤酒桶中被人發現,波爾頓先生不久前剛駕車旅行歸來,并與朋友作了愉快的交談。大約中午時,有人在冒著熱氣的啤酒桶旁邊發現了他的帽子,之后發現了他的尸體,人們在啤酒桶附近還發現了他的外套、手表和袖珍書。人們普遍認為這是一起自殺事件。”如果沒有下面一句話,這樣的社會新聞是不大可能登到這家財經大報的版面的。這篇報道的最后一句是:“據說波爾頓先生近來在股票上損失慘重。”
讓波爾頓先生在自己心愛的啤酒桶中結束生命的原因是他在“北太平洋鐵路”股票上的賣空行為。
故事的真正導演是華爾街大亨J.P.摩根和他的對手們。20世紀開始的頭二十多年,美國的真正主宰者是摩根。一個至今仍被華爾街津津樂道的段子是這樣定義“摩根”的:老師問學生,是誰創造了世界?一個小男孩站起來回答說,上帝在公元前4004年創造了世界,但在公元1901年,世界又被摩根先生重組了一回。
在一幅廣為流傳的摩根先生的照片上,身體壯碩、留著八字胡的摩根坐在椅子上,目露兇光,手上握著一把亮閃閃的匕首。其實,那是黑白照片上被過度曝光的椅子把手,但手握匕首,更符合老百姓對這個資本大亨的想象。
1900年12月12日,在紐約第五大道的一家俱樂部里,八十多位華爾街最有頭有臉的大亨們歡聚一堂,暢想新世紀美國經濟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卡耐基鋼鐵公司總裁施瓦布的激情演講深深打動了在場的銀行家和實業家們,施瓦布提出一個驚世駭俗的構想——美國鋼鐵業應該進行一次大合并,組建一家世界上最大的鋼鐵公司,稱霸世界鋼鐵市場。在晚宴結束的時候,摩根已經決定,這一票干定了。
很快,施瓦布在曼哈頓哈德遜河畔的一個高爾夫球場,撮合了摩根和鋼鐵大王卡耐基劃時代的一場球賽,球賽結束的時候,卡耐基以4.8億美元的價格把他的公司賣給了摩根出面組織的鋼鐵辛迪加。新成立的公司叫作合眾國鋼鐵公司,資本總額達到14億美元,這個數字有多大呢?把這個數字乘以6.5就是當時全美國制造業的總資本——90億美元,摩根組建的儼然是一家巨型“央企”。它超出想象的規模,甚至給把冒險當作習慣的華爾街帶來了一些莫名的不安。
摩根在“重組世界”以后,滿懷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遠赴歐洲休假。
在摩根休假的時候,一個叫哈里曼的人開始蠢蠢欲動,但他并沒有意識到,他的真正對手是大佬摩根。哈里曼是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的老板。1901年,哈里曼在謀求北太平洋公司控制的一小段鐵路時遭到了拒絕,他認為那段鐵路會威脅到他所擁有的鐵路的運營,于是,像很多有氣魄的老板一樣,哈里曼決定通過收購北太平洋公司來永遠地解決這個問題。
與哈里曼合作的銀行家是雅各布·謝弗,而北太平洋公司的老板希爾是摩根銀行的重要客戶。雅各布·謝弗很快介入了這場股票爭奪戰,摩根銀行豈會袖手旁觀,兩家鐵路公司的戰斗變成了兩個財團的戰爭。
股票搶購戰的號角吹響了。而在兩大銀行家介入之前,北太平洋鐵路公司的股票已經上漲了一個月,投資者們按照以往的經驗預測,股價不可能一直漲下去,眾多的人開始賣空,期待著可以從股票的下跌中得利。
對于絕大多數中國股民來說,賣空只是一種傳說中的資本游戲。而在20世紀的第一個年頭,普通美國民眾就已經開始嘗試這個危險的游戲。當投資者看空某只股票時,只要交一定數量的租金,就可以從經紀人(我們現在叫券商)那里借到股票賣出,等股票價格下跌到一定程度時再買進,他只需要歸還經紀人同等數量的股票,剩下的錢就是他的獲利。比如你以每股10元的價格租借某只股票10000股,到規定的交割時間,股票跌到6元,你以60000元買進這只股票,你就有了40000元的賺頭。倒霉的是,如果在規定的時間內股價不降反升,那么他也必須交割——用自己的資金購買同等數量的股票歸還給經紀人。
空頭們都在盼望股價的下跌。但當他們意識到這是摩根和謝弗兩個大佬之間的較量時,一切都太晚了。他們只能拋出自己手中的其他股票,然后以高價購買北太平洋股票來履行合約。
資本露出了它瘋狂而血腥的面目,在刺刀見紅的時刻,經濟學中假想的“理性經濟人”不存在了,為了爭奪控股權,兩大寡頭不惜血本,瘋狂地捕捉市場上剩余不多的每一股股票。一個經紀人為了將500股北太平洋股票運到紐約,甚至不惜專門雇了一列火車;一位剛從郊區返回的場內經紀人,冒失地承認自己有1萬股北太平洋股票,結果被剝了個精光。在最瘋狂的5月9日,北太平洋公司的股票從開盤的170美元一度漲到1000美元。
恐慌迅速蔓延。由于北太平洋股票的價格不斷增長,空頭們不得不大量拋售其他公司的股票來高價購買北太平洋股票以履行合約。在巨大的出賣壓力下,其他股票的價格出現雪崩。剛剛出生不久的合眾國鋼鐵公司的股票在短短幾天內就從54.75美元直降到26美元。
1901年5月10日刊登前面那篇關于啤酒商自殺消息的《紐約時報》的頭版上,通欄標題是“弱市中的災難與毀滅”。
“華爾街市場發生了史無前例的大恐慌,無數財產付諸東流。這使得華爾街,過去幾個月來一直沐浴在繁榮昌盛的陽光中的華爾街,昨晚收市時沉浸在沮喪之中,而遠離這條街道的許多美國家庭也同樣籠罩著這種沮喪的氣氛。這些家庭的成員因為涉足股市而損失慘重,幾乎全美國的人,男女老少都經不起誘惑而掉入了投機的漩渦之中,他們以為可以憑借炒股而一夜致富。”《紐約時報》當天的這段描述在后來的每一次有關股災的報道中都可以原封不動地使用,也可用來描述中國的當下,只需要換一下地名和國名。
故事的結局是這樣的:“然后,當無辜者——投機者與投資者都一樣——比華爾街以往任何時候的投機者與投資者遭受更嚴重的損失時,參戰的各方才終于達成一致,采取行動以緩和令人痛苦的局勢。”
摩根的非凡之處不僅在于可以果斷地祭出“重組世界”的大手筆,也可以在關鍵的時候果斷地妥協。遠在歐洲的摩根授意他的下屬雅各布·謝弗簽訂了緊急停戰協定。兩家銀行宣布不再購買北太平洋公司的股票,同時允許所有的空頭以150美元的價格平倉,把很多人又從破產的邊緣拉了回來,血戰在一天之內戛然而止。可憐的啤酒商人,他如果再堅持一天,就可以坐在啤酒桶之外繼續喝自己的啤酒了。
接著摩根又添一個神來之筆,成立了北方證券公司,把希爾和哈里曼撮合到一起,成為控制美國東西大動脈的超級鐵路公司。
這場短平快的股災終于動搖了社會對金融大鱷的信任,接替遇刺的麥金利就任總統的老羅斯福(后來的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叔父)無法忍受摩根對整個國家經濟的操控,在第二年開始醞釀反托拉斯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