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但這樣恐怕完全行不通。我建議這次晤談之后就結束咨詢,就當作學一次經驗。”
這是許多天以來蛤蟆第一次感到憤怒。他以強烈的語氣說:“先生,你不能這么做。你自稱是咨詢師,我來這里接受咨詢。我坐在這里,等你告訴我該怎么做,結果你竟然說我的錢你不要。我還要怎么做才能開始咨詢?”
“這個問題很好,我來回答。咨詢必須是自發的,對咨詢師和當事人都是如此。也就是說,你必須是自己愿意咨詢,而不只是為了取悅朋友,我們才能共同努力。我們同意合作之后,就得定立契約,結束后我會將發票寄給你。你瞧,這不是錢的問題。但這只能是你的責任,不能是任何人的。”
蛤蟆的腦子飛快旋轉。他并不是完全了解他的意思,但明白了一件事:他必須為自己的咨詢負起責任,但他又不是咨詢師!
此外,咨詢師使用“合作”這兩個字,表示接下來不論發生什么事,蛤蟆都必須積極參與。這和他原先的心態差太遠了,他以為只是等著某人告訴他怎么做就好了。這些念頭讓人不安,但同時又讓人興奮──也許他可以自己發掘某種方法擺脫痛苦。仿佛經過了一世紀,蛤蟆終于開口。
“我剛剛失態了,而且不是第一次。不過我開始明白你的意思了,我愿意和你合作。我們可以重新開始嗎?”
“我認為我們已經開始了。”他接著詳細說明合作進行咨詢的細節。
“我們將一周晤談一個小時,維持多久視需要而定。我建議定在每周二上午十點,就從下周開始。最后一次咨詢我們會檢討咨詢的內容,以及你學習到什么,到時你再考慮之后的計劃。”
“收費多少呢?”務實的蛤蟆問。
“一次四十英鎊,每次咨詢結束后我會給你那個金額的發票。”停頓了好一會兒,他又說,“你決定好了嗎?”
蛤蟆很少自己思考之后做決定。有時是一時沖動決定,事后再來懊悔,例如一時看上眼就把一輛汽車開走;要不然就是聽別人的(通常是老獾),最后感覺糟糕透頂。他很想問問理性的河鼠:“河鼠,你認為我該怎么做?”這樣就可以不必負責任了。但蒼鷺正以奇特的眼神看他,似乎在說他確定蛤蟆可以做出明智的決定。蛤蟆最后說:“我愿意和你合作,試著了解我為什么這么不快樂,要怎樣改善。我隨身帶著日記本,就敲定剛剛說的時間嗎?”
咨詢師送蛤蟆到門口,蛤蟆轉身對他說:“你認為我有希望好起來嗎?”
蒼鷺停下來,直視蛤蟆的眼睛。“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改變和改善,我就不會做這一行了。我并不是說情況絕對能改善,但我可以向你保證,你會擁有我百分之百全心全意的關注,我也期待你投入同等的努力。如果我們倆都這樣合作,就可以期待正向的結果;但歸根結底還是要看你自己。”
摘自《蛤蟆先生的希望》,(英國)羅伯•狄保德著,張美惠譯,譯林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