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替他找一個借口,在香港也許沒有對手可以逼他出動壓箱本錢,到了好萊塢顧得英文咬字,也顧不了眼神調整。然后,他回了內地,由《臥虎藏龍》開始到《孔子》,一直還是身居重頭首座男角,情況同樣沒改善。直至到了《讓子彈飛》,才遇上了很旗鼓相當的雄性對手。《讓子彈飛》的重要性,是否定了現代中國電影非浮夸華麗不可的謬念,CG 技術也只算二流。但我看到電影的富有,他們有姜文,有男子漢,有霸氣,有人才,有演技,有劇本,有視野,有精妙對白。最重要是,我看到發哥的出路。跟姜文或周星馳比較,周潤發是一位純粹演員,他的演員風采非凡,記憶中,他卻從來沒有認真染指電影制作,沒表態有做導演的野心。而姜文不獨具備優秀導演技術,更擅長審選故事題材,往往在原著小說中,挑選具神髓的章節作為起點,再加進自己思維,創造獨一無二的姜文式劇本。他在三十歲時,已經以個人戀愛經歷拍成首出個人作品《陽光燦爛的日子》,被《時代》雜志評為十大佳片第一位。當時訪問過他,電影和人都比較醇厚,還沒那么霸。然后在三十五歲拍了《鬼子來了》,在康城取下了評判大獎,這年齡的他,不可能按得住體內的氣焰生長。終于在四十四歲拍《太陽照常升起》,在電影中,他不斷裝酷地拿著長槍在山林射擊鳥獸,像透萬寶路廣告的土氣牛郎,自瀆濃度很高,終讓他在票房和口碑上,均嘗到罕見的敗績。